王文婕,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致力于二维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换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共同一作身份在《先进材料》(Adv. Mater., IF=19.791)发表论文两篇,在《美国化学会杂》(J. Am. Chem. Soc., IF=13.858)发表论文一篇,曾荣获学业奖学金和亿纬电化学奖等各类奖项。
不完美的结果,亦是契机
2016年3月,王文婕进入武大先进纳米实验室(LAN)做本科毕设,在师姐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实验室生存的必备技能——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实验操作、拉曼及各种基础表征等。每掌握一项技能,都会自己做一个操作攻略,在做毕设的半里,各种攻略及tips分门别类了四五个文件夹,这种扎实的科研习惯使她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并成为了实验室的软件小能手。虽然在刚刚开展自己的课题时屡遭失败,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调试二维材料电解水产氢性能时意外发现了自发合成的纳米卷,王文婕没有忽视这个实验现象,而是积极与付磊老师和师姐交流,最终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及高分辨表征,对这种反常组装行为的机理提出了合理的解释,文章顺利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回想起这段时光,令她记忆犹新的还是对特殊现象的敏感度,“这篇文章是我的第一个课题,缓解了我初涉科研的怯懦,也点燃了我对它的热情”说,“所以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多与老师及师兄师姐们交流,主动去听大牛们的报告,才能在出现契机的时候牢牢把握住。”
戒骄戒躁,做科研也是打场心理战
首战的成果是醉人的美酒,欢喜之后她不自觉地对自己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在急迫和焦躁中,我兴奋地迎接研一,没想到是最为艰苦的一年”,她无奈地笑了笑。原来在研一阶段,她的新课题陷入瓶颈,两次在有好的实验现象的时候,都被别人抢先一步发表了相关工作。不放弃的她终于找到应用出口,样品量的指标又让工作量剧增。她说:“那一年太煎熬了,上课之余都泡在实验室里,周天也不敢松懈,几乎每天都是实验室最晚回去的人。夜晚操场空空的,路灯拉长了孤零零的影子,一个人跑回寝室,脚步声都踏着心烦意乱。”文章完成后,多次送审被拒,好在没有放弃,不断地修改补充实验数据,最终被《先进材料》顺利接收。她认为这一年教会了她很多,科研之路需要不断披荆斩棘,除了思维上的较量和时效性的追逐,最大的boss还是自己。克服惰性、平和心态、自我减压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心理仗。
积跬步至千里,请坚信厚积薄发
随着对所做材料的深入了解,她发现二维材料在智能响应领域鲜有研究。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尝试,实现了二维材料的温控可逆应变,并投稿至《先进材料》,接收之顺利与前一年的境遇截然不同。“文章接收顺利除了选题本身的重要性,更得益于自己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和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的能力的提升。这与两年来积极看文献、参与写综述是分不开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逐步点亮的技能点,当时可能不起眼,将来的某一天也许就是助力你找到突破口的钥匙。”她如是说道。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存在许多因素,有机遇也有努力,但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身上独有的品格与能力。王文婕,一个善于思考、敢于选择、勤于学习的科研人,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谱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成功没有捷径,成功的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