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更多  >  珠玑印象  >  正文

六百多个日夜的奋斗...不止为了那最终的辉煌

八位小伙伴不畏风雨...携手并肩前行

三项子课题无一顺利...放弃只差一线

四篇一区SCI均系本科生一作

现在我们要去——更远的地方了... ...

我们,国赛见!

刘津欣(11级本科生):好是一个下着雨的劳动节,我回忆着过去的种种,写下了这些文字。

那是大二即将结束的期末考试周,我怀着忐忑的心敲响了付老师办公室的门。于是,我开始了自己在实验室的崭新生活。第一次进入实验室观看师兄师姐们做实验是在当天的下午,工作区就像是一个干净又舒适的家一般,实验区摆放着很多不明觉厉的仪器,这是我对实验室的第一感觉。接着,第一次参加组会,做完口头的自我介绍以后,半懂不懂地听着师兄师姐们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之后,又是第一次在师姐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第一次  在组会上讲文献汇报……我开始逐渐地习惯了实验室的一切。

大三下学期之后,课程的减少带了更多做实验的机会,我与陈林锋和其他几位同实验室的12级师弟师妹在付老师的提议下决定一同参加“挑战杯”,并开始了相关的准备工作。于是,在师姐的建议下,我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课题研究。然而,万事开头难,在理论方面的不成熟,仅仅依靠没有根据的猜想,多次实验结果自然很难和预期的目标相符合。很多次与师兄师姐的讨论依然想不到有效的手段去解决目前的困境。

最后,我不得不更改了自己课题的方向。但是,这第一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了看文献与相互讨论的重要性,充分的准备和坚实的基础才能合理地安排实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大四的上学期,挑战杯相关的实验工作都在陆续进行着,然而我们的实验结果依然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更好地相互讨论并了解彼此的实验进展,我们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挑战杯”本科生会。每一周,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我们激烈地讨论着,为每一个人的实验提出看法和改进意见。于是,在付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我们实验的进度也开始不断的加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们所有人实验陆续迎来了预期的结果,我也在寒假之前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开始了论文的写作过程。然而,第一次写英文论文,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向师兄师姐请教方法,上网查找前辈们的写作经验,仔细阅读相关的文献,在做完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加上十天左右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初稿。然而,不清晰的思路和薄弱的英语基础,让我明白了自己在这一方面是有多大的欠缺。“好好干,一定要交一份完美的答卷”,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清楚这将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我也明白经历之后受益最多的也只有自己,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终于,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我们的“挑战杯”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

在此,衷心地感谢小伙伴陈林锋和其他的师弟师妹们密切的配合,感谢导师付老师对我们作品的悉心指导和师兄师姐的帮助。更要感谢的是我院本科生辅导员对我们的支持以及校团委提出的修改意见。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邓璟雯 (12级本科生):我们的挑战杯之旅走到现在,回头看这一步步真是感慨万千。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也有很多收获。

大二下学期刚刚进入实验室时什么都不懂,多亏有师兄带着一步一步地学习,才算入了门。进实验室没多久,付老师就着手组建参加挑战杯的队伍,我们也开始做自己的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好在师兄一直在帮助我,指导我从看文献开始一步步走上正轨。

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我们迎来了暑假。暑假在实验室做的实验虽然不多,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装电池。自己第一次装的电池性能还挺不错,增加了我对自己实验的信心。暑假结束以后才发现,有几个同时开始做自己课题的同学都因为没什么进展放弃了自己的实验,我对他们的放弃感到很惋惜,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继续做下去。

到了大三上学期,课程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少,所以开始一个月忙于课程,实验做得不是很多。

直到十月我才发现留给我的做实验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之后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投入到实验中才能赶上安排的进度。两个多月以后需要的实验数据基本上都有了,就开始写文章。第一次写文章没什么经验,写的一稿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修改。此时在考试月,我整个人忙得焦头烂额。既要抓紧时间优化实验数据,又要看文献修改文章,还得找时间复习。这个时候压力很大,实验和考试哪一个我也不能放弃。好在有老师和师兄们的帮助,我熬过来了,最后文章接收的时候真的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随后准备挑战杯的材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参加校赛时间很紧,一忙完专利申请事宜就开始准备项目书的材料。一个人准备材料的时候觉得任务还是挺重的。到了国赛需要准备的材料更多,也需要将项目书进一步完善,团队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我们坐在小会议室里,人手一台电脑按照分工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不时出现讨论的声音,这个场景将成为我的挑战杯之旅的美好回忆。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和谐而且实力强大的团队,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到现在。

我感到非常幸运,作为一个本科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才能以一作身份发表文章,而且参加挑战杯,在一个国家级的平台上见识到很多高水平的作品。在这里要感谢付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并且予以指导,也要感谢师兄对我的帮助,还要感谢一起比赛的队友们在我的实验遇到困难时对我的鼓励,以及在准备挑战杯材料时的合作,才能有我们今天的结果。

此刻的回头是为了走得更远,正因为一步步走来不易我们才需要继续努力以不负之前的付出。希望我们在国赛中展示出我们的风采。

肖遥 (12级本科生):当我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正值五一节,而回忆起去年的这个时间,正是我们刚刚从师兄师姐们那里听说“挑战杯”,确立课题开始准备的时候。

2014年的3月,我以一名大二学生的身份加入先进纳米材料实验室,这个年轻的团队;而如今,我已经是在这里呆了一年零两个月的老成员,不仅仅是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进步,更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当年的我,面对师兄师姐们还是相当的胆怯害羞,不太擅长与人交往,很多时候碰到不懂的却不大敢提出问题,有什么想法也只会自己一个人思考。然而,在实验室工作、学习了一年多,特别是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也变得更加自信。现在,同师兄们探讨科学问题、实验操作问题之类,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偶尔也能得到师兄们的赞赏;做实验也越来越追求精确仔细,尽量减少人为误差;偶尔也出力带领师弟做实验,力求将正确的操作告诉他们。总之,在实验室这一年,虽然90%时间都是准备“挑战杯”事宜,但是自己真的成长了不少。所以的确是这样,环境带给了人成长,促进了人成长。

一年间,我与同组成员刘继伦和冷炫烨一同进行石墨烯生物传感器相关课题的研究,其间我们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当时,我们的实验结果的重现性不好,大概200次才能重复出一次比较好的结果,为了思索解决方法,我们轮流作业,花了整整一个暑假,但是结果依然不理想。后来改变了思路,最后甚至换了两次课题,我们才在寒假只休息了不到一周的情况下,把整个课题的实验完成。现在,我再以这种类似旁观者角度来看我们那段时间的工作,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们3个人是如何在期末考试压力下做完实验的?而且如果再让我这么来一次,估计我也不一定能达到当时的效果。

那段时间,我们不断经历着失败,很多时候都想要放弃,最后我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我也不知道支撑我们的是失败的那种不甘心,还是单纯的坚持。我的两位队友都曾说是因为我一直在做,没有说过放弃二字,其实在我自己看来,我觉得自己仅仅是把最坏的结果考虑在内而已,我不止一次对他们说过,我有失败100次甚至200次以上的最坏打算。当初在一开始确定题目和进行预实验的时候,我知道不可能顺利,然而我没有说出我的想法,我明白,太顺利对年轻的我们可能并不是有好处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看到彩虹,所以,只有当经历很多失败之后,我才说出口,其实在预料之内的,大家不用沮丧,我们还有时间和机会。

然而我也要感谢我的队友刘继伦和冷炫烨的帮助,感谢他们和我一起努力工作、默契配合,才能如此高效的完成实验,才能如此顺利的让我们的成果走到现在这一步。还要感谢师兄师姐们和付老师的支持和建议,我们才能顺利的借到仪器做完实验。

最后,我觉得,自己能遇到并把握住这次挑战杯的宝贵机会真的是很幸运,虽然非常辛苦,但确实很有收获,对自己将来的科研、学习等等方面都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

樱花飘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这肯定是有心人才会注意的,科研中也需要有心人,这才是我这一年多以来获得的最大的感悟,无论是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观察、记录,还是抓住某一时刻的灵光一闪,这些都是值得去把握的。其实,就个人而言,我还有一点体会,做科研,希望可以有,但不要太过于去怀着这种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不是谎言,而是真实的体会。当自己有最坏预期的时候,无论失败多少,也绝不会轻言放弃,因为那是预料之内的,所以我们将失败放到预料之内,将成功放到预料之外,或许带给自己的惊喜更大也未可知。

写下这些,也算是对我前一段工作和体验的总结,感慨有,不甘有,自豪也有。而对于现在已经不再太多涉足这方面研究的我,除了经验教训之外,也确实是宝贵的回忆,带着这种回忆,也令我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王凌翔 (12级本科生):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从一个沉闷的夏日,跨越了带着些许寂寥的严冬,又再一次回到如此灿烂的时节。

我时常在夜里想起山顶的老图,晴朗的夜空下,她是否会燃起灯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此时我正坐在宁静的新图,窗外是落了一夜仍不肯停息的小雨。这大概是一种眷恋罢,珞珈山这样一块充满灵气的圣地,在每一滴雨水降落的时候,山林之间有多少生命会在此诞生呢?

而生命是什么呢?于我而言,生命大概是不断地成长。我们的挑战杯团队也已一岁余,其间有多少的挫折与失败,就会有多少次的新生。哲人说:“人们到达终点时,常常只能忆起自己的起点。而路上的每一步坎坷,才是最值得纪念的。”

去年的早些时候,我做出抉择,改变了业余科研的方向,来到了付磊老师的先进纳米材料实验室。这并非我第一次造访这里,只是曾经的我从未想过,这里会真正留下我的足迹,而我,也被赋上她的烙印,在这里开始另一种生活。我和每一位本科生一样,在初来乍到之时,便受到付老师的用心关注。

我得到了与我从同一所高中毕业的大神师姐曾梦琪的帮助与指导,也和我那不乏努力的师兄刘津欣一同讨论、一同实验。我也与不少学长学姐交流,在实验之余,从生活琐事谈到人生理想。在实验室工作了一年,开始做实验谨小慎微的我,如今也变得独立自主,挑剔傲娇的师姐教给了我精细的操作,时而懒散的师兄让我变得更加勤奋。而在今年这个时候,当实验室又加入一批小学弟小学妹,才发现我们已经不是实验室里最年轻的那群人了。我不由地想到那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

“挑战杯”很早便被付老师提上议程,但前期的工作并不太顺利,大家一方面忙于课堂内外的各种事情,一方面也拿不准自己的课题,几次预实验并不能得到令人期待的结果,等下一次对实验重新进行思考,其间已有很久了。

蝉鸣断彻一年秋……

为了更好地对挑战杯进行筹备,实验室每周定期开展小组间的工作汇报与交流讨论。而我们组的实验体系难以控制,得到的结果总是不太稳定。好不容易有比较好的样品昙花一现,却再也难得见到了。工作汇报总是刘津欣师兄进行的,而我在那段时间忙于处理学生工作,连实验都做的很少,令我万分愧疚。

终于步入了期末,等忙完了各种考试,全身心投入挑战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课题进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小组。我又一次和师兄讨论方案、计划实验。我们仔细地进行了分析,发现二硒化钨的制备过程中温度与氢气的重要性,第一次得到了二硒化钨的单晶,师兄也因此在工作汇报时得到了付老师的称赞。我大概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守在学校做实验的寒假,忘不了因实验做到太晚而被宿管阿姨锁在外边的深夜,忘不了在门外面面相觑的师兄和住同栋楼的陌生人,忘不了每次被我们推出去喊阿姨拿钥匙而挨骂时一脸坦诚的师兄;我亦忘不了回家前一夜,招呼我去他宿舍吃面的与我一同留守的小伙伴……

在实验中我发挥了自己行事高效的优势,别人做两个反应的时间,我尽力完成三个,并在此间完成一些简单的表征工作,读上一两篇文献,思考下一步的实验计划。初步表征结果不错的样品,他们的转移工作亦是由我完成,好在每一个样品都顺利“搬家”,没有落下行李和希望。师兄也十分辛苦,一边忙于自己的实验,每周还要花上一天时间帮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做表征工作。虽然尝遍辛劳滋味儿,最终我们也在寒假期间拿到了大部分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更光明的前方。

至今我们几乎完成了小组课题中的所有工作,我们期待着下一个好消息是为我们而来。在同伴的合作与扶持下,我们获得了省赛的一等奖。去国赛之前,我想让自己停下片刻罢,看看往昔的路上,有多少自己的脚印是不会被窗外的雨水冲刷殆尽的。

现在,我们要去更远的地方了。

我们,国赛见!

陈林锋 (11级本科生):时间过得有点快,一转眼,从第一次准备挑战杯到现在已经一年半有余。

明天,不,准确的说是今天。省赛问辩环节的到来意味着国赛离我们又近了一步。一路走来,从选择课题,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书写论文,统筹材料,再到看到已经有模有样的项目书的时候,觉得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走到今天,大体上我们是幸运的。

我们遇到了最好又是最支持的指导老师,遇到了超级给力的小伙伴们,遇到了无私奉献自己的师兄师姐们。回过头,每一步都有着他们的身影。接下来的路,交给我们,我们会走得漂亮。

看着文件夹里面大大小小上千个文件,修改时间从早上5点到凌晨3点,文件大小也从几十K到上百M。这里面的故事,也许我们8个人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小会议室里面,每周三下午,二十多人聚到了一起。交流工作进度,讨论解决方案。

没有任何的成功是可以不劳而获的,每一个错误和每一次失败,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大概,那个寒假是我们所有人记忆中最难忘的一部分。

在实验室通宵成为了司空见惯,大年二十八依然有人在学校做实验。把凳子拼一拼,那就是晚上睡觉的床;把时间挤一挤,又可以再开一个反应;叫一个外卖,就可以省下去食堂的时间多看一篇文献。所有人都无比辛苦,但是又无比开心。那个寒假雪下得特别大,幸福来得比什么都突然。大学的最后一个寒假,也是最有意义的寒假。有雪、有大家、有很努力的自己,幸福大概就是如此吧。

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现在看来都不过如此。站在不一样的山峰上,觉得路上的荆棘也没那么讨厌。即使因为它磨破了皮,伤了心,还隐隐作痛,但是山峰的美景让所有的困难都变得不值一提。

之前,付老师问我:再让你选择参加挑战杯与否你会怎么做。我很坚定的说,还是会参加。挑战杯让大学4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我看到了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一面。挑战杯,对我而言,已经实现了挑战自我的理想。

国赛,想去看远方,去看全国最优秀的同龄人。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我想,我们已经准备好了。A Za A Za~Fighting!

未来,我还想继续挑战。

谢谢你,挑战杯!

谢谢你还有们。

刘继伦 (12级本科生):实验室网盘里有一个文件夹“140430-生物传感”,这是我们确定参加挑战杯,敲定课题的时候建立的文件夹,算到今天,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想想这一年,有舍有得,放弃了假期出游,推迟了过年回家,但是得到了宝贵的科研经历,更收获了一篇论文。总之,很值得。

初来实验室,还是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在那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石墨烯这个概念,但是通过师兄师姐的讲述,我感到这个东西和我之前接触过的完全不一样,就有了尝试一下的冲动。不久后,得知实验室有意向参加挑战杯,当付老师闻起来我们的意向时,我本来不是那么有把握能够填的上这个“大坑”——由本科生自主完成实验课题。这并不是像很多实验室的本科生那样刷瓶子打酱油,怀着期待,又有些胆怯,终究我还是决定加入进来。但是这个过程远比预期的要来的困难得多。

现在完成了的工作,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我们参与挑战杯之初所拟定的那个方案。但是,应该说我们一大部分的基础,都是在前一个未了的工作中积累起来的。

我们的首个课题探讨的是第三代生物传感器体系,应该说是有望作出突破的方向,我和我合作者们的当时也是信心满满,在师兄们的指导下,从基本的石墨烯生长开始,到电极制作和各种检测一点一点学习,也算是略窥门径,但是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改进都无法给我们带来期许的结果,甚至是与预期相差太远。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学期。在这个之中,我一度从小队中退出过,可是在这之后我总觉得少了一种归属感,仿佛这个课题在我心里扎根太深,不做完仍心有不甘,于是我还是回归了。付老师也差不多在随后的时间找到了我们这个小队,告诉了我们这个工作对于整个挑战杯团队的重要性,希望我们能更加努力。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没有做不出来的工作,只有做得不够多”。而且,我们也调整了工作内容,简化了那个特别看上去“高大上”的课题,选择了更小的切入点,并且结合了我们之前实验积累的经验。应该说,就是这一系列决定,让我们可以更自信更大胆地尝试。自那以后,我们一边准备着期末考试,一边几乎是三个人连轴转式地做实验。本来在学期结束第二天回家的火车票,也被我推迟到了大年三十。终于,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和我们自己的坚持,在年前我们就做完了核心实验。

之后写文章,补实验,反复修改,虽然也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有机会把我们的工作展示出来,我觉得这些就是值得的。应该说,一年以来的种种,多的是不易,不过先苦后甜的道理也是向来有之。现在,我们应该说也算是完成了挑战杯的各项准备工作,接下来,大概是收获的季节了。

最后,我想对于在这一年以来给我们帮助的人表达感谢。感谢付老师给我参加挑战杯的机会以及在这过程中的鞭策和帮助,让我收获了太多。感谢张涛师兄在知识、实验等各方面的无私相助和在我困惑失落时的鼓励。感谢同组肖遥、冷炫烨一直以来的同甘共苦、倾力合作。感谢实验室师兄师姐和同学们的各路支持。

孔知之 (12级本科生):当“挑战杯”国赛将至,这一段旅程即将到达终点时,心中满是不舍,也是必须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一次的奋斗。感谢“挑战杯”在我的青春中留下一段绚丽的光景。

故事还要从敲开付老师办公室的门说起。早就听闻付老师实验室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抱着对于这种科研环境的向往,我离开了原来的实验室,敲响了付老师办公室的大门。于是在今年1月份,我加入到了“先进纳米材料实验室”这个大家庭。

与“挑战杯”的其他队员们不同,我是半路才加入到“挑战杯”备战行列的。也就近乎是一进实验室,就受到其他小伙伴的感染,顾不上刚进实验室的生疏,就开始紧锣密鼓的投入到备战中。

我还记得整个寒假都是在小伙伴们陪伴下度过的,早9点的问好,晚10点的再见似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寒假;我记得饭点时我们一起订外卖,吃饭时相互讨论实验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相互勉励;

我也记得老板每周专门给“挑战杯”备战开的小组会,大家汇报着实验进展,规划着实验进度。

通向终点的路途必定布满荆棘,而我们的备战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的。我们尝试过乙炔作为碳源以进一步降低石墨烯的生长温度,但是实验进度所迫,不得不放弃乙炔的尝试;在deadline的催促下,我们争分夺秒的补实验数据,师兄的通宵成了家常便饭,但总有一些“墨菲”事件破坏原本定好的计划;在写文章时,和师兄一起看大量的文献,为了更好地讲述我们的工作,和老师讨论文章思路,笔记本上的思路一面接着一面,从3月份地初稿到如今的成稿,其中的蜕变令人咋舌也令人欣喜;文章发出去的时候总是欣喜的,但是文章被拒的时候总是心塞的,看着编辑的严厉的措辞,不自觉的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原本对自己工作的那份自信变成了自我批判,而文章也在这种批判中得以改进和完善。

忙碌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念间,惊觉已从寒冬进入到了炎夏。临近考试周,以往的我必定是坐在教室里焦虑地复习、准备着考试。而如今,我的考试没有少,但是我却和一路走来的战友们围坐在实验室的会议桌旁,为“挑战杯”国赛准备着材料,大家专注于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但因为“此起彼伏”的段子和吐槽,会议室的气氛总是跟压抑扯不上关系。看着项目书上五颜六色的批注,看着一次次修改的海报,看着实验室网盘里那个叫做“挑战杯”的文件夹一点点的长大,看着几个课题的无缝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禁在心中感慨一下,小伙伴真呀嘛真给力!

命运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因为缘分我们在一个实验室打拼,因为缘分我们遇到了最帅最给力的老板,因为缘分我们遇到了最善良最无私的师兄师姐,因为缘分我们成为一个团队不断努力。付老师说,20岁正是奋斗的年纪,而我感谢命运让我在20岁遇到这么一群超级靠谱的小伙伴们,有他们的陪伴,这一路上再多的困难我都无所畏惧,就算荆棘划伤我的脸庞,但笑容依然会绽放。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愿世界看见我们坚定的步伐,愿国赛,顺利!

冷炫烨 (12级本科生):没想到这么快,准备挑战杯已经一年有余了。

一年多前,当我懵懵懂懂地从师兄的手中接过生物传感器的接力棒时,从未想过接下来的经历是如此的曲折和富有戏剧性。从开始和肖遥组成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做初步的文献调研,到后来小组扩充至四个人,雄心勃勃地进行实验规划,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实验的失败和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两位同伴的退出,再到后来的转折性地做出了实验结果和刘继伦的加入,最后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之下终于完成实验并完成最终的论文投稿和发明专利的申请,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虽然中途一度的实验失败让我对实验的意义和对完成实验的信心产生了怀疑,但我从未选择放弃。

在已走过的这一年多的准备挑战杯之旅中,我收获了许多东西。

主要有两点:一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要有迎接失败的准备和一个平和的心态;二是体验了团队合作,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与团队成员交流沟通和协作。

非常感谢肖遥和刘继伦对我的帮助,他们两个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记得有一次实验失败后,我对肖遥抱怨又没检测出什么结果来。肖遥毅然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看来实验失败是很正常的,我早就做好了失败很多次的准备。”其坚毅如此,让我倍受感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回顾这一年多的经历,我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

感谢挑战杯,让我们聚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习近平说过,奋斗的青春是无悔的,挑战杯让我们无悔的青春有了更充实的内容!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付磊老师,付老师对本科生的重视和培养,给了我很多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感谢郭景星师兄和张涛师兄,你们的积淀和铺路,是我们后续实验的前提!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这里,我阅读了第一篇文献,学会了如何使用CVD系统、OM、Raman……知晓了专利申请的基本流程……但要说最大的收获,还是有幸结识了实验室这么多优秀、友爱的“小伙伴”们!我和我的室友管寝室叫家,对我而言,我在大学里有两个家,一个是寝室,另一个便是实验室。能在这里学习和奋斗,我感到非常幸运。

现在,决不是终点;未来,我们来了。

付磊 (指导老师):一位牛人曾说过的话:“年轻时不为梦想埋单,老了拿什么话说当年?

梦想是一个说出来就矫情的东西,它是生在暗地里的一颗种子,只有破土而出,拔节而长,终有一日开出花来,才能正大光明的让所有人都知道。

在此之前,除了坚持,别无选择。可是,许多人却因此放弃了梦想。”

祝LAN FOR DREAM挑战杯国赛梦想成真!

让这群可爱的孩子们600多个日夜的辛苦付出不要白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概况
招生招聘
留言板
地址: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Z 302
Email:leifu@whu.edu.cn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