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清晨。不到七点,我们“lan 挑战杯”小分队已经在武汉大学的大巴上集齐。除了我们,车上还有武大参加省赛的其他队伍,加上跟团的校大创的组织工作的同学,差不多将大巴整个坐满。看着车内信心满满的同学,望着车外熟悉的校园风景,我不禁浮想,省赛的现场如何,昨天大家在讨论组里面讨论的武汉理工大学那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到底怎么样?……对省赛现场状况的好奇与对了解省内其他挑战杯队伍的强烈渴望,拭去了我由早起带来的惺忪睡意。校车启动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七点整,校车准时出发。

如果说一个城市交通的拥堵程度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发展状况,那么武汉应该确切是有活力的了。虽然才早晨七点多,但处于工作日的街道仍车水马龙,加之路旁被护墙围住的施工地,本来就有不少车辆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校车经过光谷竟花了四十分钟左右,车子的乍停乍起和缓慢前进,使得我刚上车的新鲜感逐渐褪去,渐有睡意。车驶过光谷之后,交通状况好了许多,车行驶的速度也逐渐变快起来。九点钟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省赛的举办地——武汉工程大学。

下车后我们兵分两路,我、王凌翔和刘津欣去展会现场负责看守展位和观摩其他参赛队伍的作品情况;“lan 挑战杯”小分队队长——锋锋同学去闭幕式现场,参加彩排以及领奖。展会大厅是一个类似于武大风雨操场的大型室内体育场馆,一共有近三百个展位,人流在其中穿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机器,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有这么多队伍将自己的作品实打实的搬进了展台,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真的是——“涨姿势”了!穿过一片机器、电子设备、音响,我们来自己的展位前,与前面展面的热闹相比,我们的展位显得相对冷清和简单。放下带来的书包和宣传单,我和王凌翔便开始浏览展会上各参赛队伍的参展情况。

浏览了所有的展位,我们发现主要并不是我们的展位布置的问题,而是整体上自然科学论文类的展位与科技发明的相比较来说都显得很冷清。一是科技发明类展位大都把自己的科技发明实物带过来参展,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二是在对科技发明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操作或更多的视频、图文展示,因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参观了这么多展位,有三个展位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老师课题组的参赛队伍,他们的参赛论文数量多而且质量较高,是我们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有一个是华师的关于分子印刷识别和超级电容器的队伍,这个参赛队伍的两个作品分别参加了自然科学论文类与科技发明类的比赛,除了他们的参赛作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此次比赛的精心准备:首先他们的展位布置精美,统一的深蓝色调让他们在整个展会大厅中显得十分突出;其次他们的参赛选手着装统一,深蓝色的上衣与他们布展的主题色调一致,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最后,在展会临近结束的时候,他们给所有的参赛小组分发调查问卷并赠送小礼物,对其他参赛队伍的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在这方面,他们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自然科学论文类的展位,但也有几个科技发明类的展位吸引了我的眼球,记得有一个展位向大家展示的是“汽车黑匣子”:即可以实时记录和存储汽车的状况,类似于飞机的“黑匣子”,当有车祸发生时,可以通过这个汽车“黑匣子”还原事故过程,找到事故原因和判定责任归属。我感觉类似于“汽车黑匣子”这种科技发明还是挺有意思也挺有用处的。

展会结束后我们也来到了闭幕式现场,我们的参赛作品拿到了一个不差的结果——省赛的一等奖,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武汉大学作为参赛高校捧得了优胜杯,但最有分量的奖——挑战杯被武汉理工大学捧得。或许是不同学校对这个赛事的重视程度不够吧,未能染指省内的挑战杯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与来时相比,不知怎么的,返程时交通不十分拥堵,校车以平稳的速度行驶着,带着旅途的倦意,大家也渐入梦乡。

后记:参加这次省赛,我们的收获还是颇多的,了解了参赛队伍的基本情况,增长了见识。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参赛队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墙报内容的呈现形式,展位的风格,展位、墙报的布置,以及对待比赛认真细心的态度。换一个角度来看,省赛只是“预热”,不久之后的国赛才是真正的战场。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团结协作,不断改进,就一定能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国赛见。(文字:冷炫烨


图片集锦

概况
招生招聘
留言板
地址: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Z 302
Email:leifu@whu.edu.cn
访问量: